刘昌孝院士1942年5月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药学院)。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英文版中草药杂志和肿瘤学研究杂志副主任、纳米生物技术与工程杂志编委。曾任国家新药研究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GLP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其所属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数学药理和医药工业专业会委员,现任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天津药学会理事长、《亚洲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动力学杂志》(英文版)学术主编、《重庆医学》杂志顾问以及《药学学报》等10 家国家级学术刊物的编委。现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和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纳米医药生物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还被聘为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刘昌孝院士从事药物动力学研究40年,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于1968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第一个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和鉴定,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20世纪70年代将该学科用于治疗血吸虫病新药研究,提出低剂量短疗程治疗方案,产生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2003年创建了天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在国内倡导开展代谢组学研究,特别是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1985年以来,承担过25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863、973等重大研究课题。参与起草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管理规范(GLP)及其实施细则和验收指南。首次报道小檗胺的升白作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2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5本。获得27项次国家部省级和国际学术成果奖励。2000年获得首次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奖。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