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名誉主编及顾问

程天民(顾问)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3-10-18  点击:

    程天民,男,江苏省宜兴市人,1927年12月生。病理学与防原医学专家。先后任军医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创伤学会文任委员,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程天民是中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的开拓者,创建了目前中国唯一的复合伤研究所,曾14次参加中国核试验,在国内首次总结出复合伤的基本病变特点,阐明了发病机理,对临床诊治提出了系列的病理学依据。还发现并命名了“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居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他首先提出的“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程天民大学刚毕业时,本想做一名外科医生。但是,考虑到当时学校教师人才缺乏,他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当了一名病理学老师。随着我国核试验工作的启动,军队系统也启动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也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岗位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任主任。从此,他把目光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最具代表性的复合伤,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965年至1980年的15年间,程天民却先后14次深入大漠深处。每次短则半月,长则半年。经过长年不懈地努力,程天民和他的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损伤病理学实践经验,中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出自他们之手,《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复合伤》等16部专著也不断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今,他们在核试验场多年积累下来的防原资料和研究成果也已经成为中国防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财富。而了解这些故事之后,人们自然而习惯地开始称呼程天民为核盾将军,那称谓里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中国的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静状态,一些防原医学研究机构转行进行经济效益更好的民用医学研究,对复合伤的研究相应也成了“冷门”,不被研究者所重视。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在程天民的坚持和动员下,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

    所谓复合伤,是指被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引起的两种以上(含)不同的损伤。在平战时多种情况下也会发生复合伤。因其发生多、伤情重、救治难而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多次参加核试验的经历,却使程天民深深意识到复合伤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大规模的核战争打不起来,但不能排除未来战争中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即使在和平时期,核事故、核恐怖等依然可能发生,同样需要进行复合伤研究。如果不搞防原医学,或在防原医学、创伤医学中不搞复合伤研究,就会在战略上留下缺口,一旦发生战争或突出事件,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同行在讨论中取得共识后,三医大防原医学教研室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他们的努力很快彰显出显著的效果: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他们进行的复合伤系列研究,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前不久的文献调查表明,国际上放射复合伤的研究论文中,60%来自程天民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所获荣誉

    1984年评为“全军后勤科技先进个人”。

    1995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评为总后 “一代名师”。

    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由中央军委授记一等功。

    2006年,程天民以不畏艰险认真履行职责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连续获得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项殊荣。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工程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